当前位置:首页 > 郑州孟氏 > 孟子文化
孟子文化
走进千年孟子故里,我们该看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2 12:58:33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337次
  走进千年孟子故里,我们该看什么……
 
绿瓦红墙,青松翠柏,古朴典雅的古老殿堂静静矗立。


这里是山东邹城,孟子故里!
两千多年岁月变迁,这位圣贤的影响从未淡去,孟子思想的璀璨光芒照耀着这座千年古城,古老的文明启迪着蓬勃的新生。
 
秋日的一抹阳光静静地洒进古朴的庭院,如水的时光斑驳了眼前的石碑,仿佛在讲述一段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跟随我们的脚步,一起走进山东邹城孟庙、孟府,感受文化的意蕴,品悟先哲的思想。
 
孟庙,又称亚圣庙,始建于北宋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庙宇。整体建筑呈长方形,具有五进院落。
 
孟庙正南门为“棂星门”,清康熙年间重修孟庙时所建。坊额上楷书“棂星门”三个光彩夺目的贴金大字,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
走进大门,往前走,只见道路两旁古柏苍苍,姿态各异,树龄大都在900年以上。走过第二进院落,迎面大门上悬挂着一块竖匾——“泰山气象门”。
 
“泰山气象”四字取义于北宋理学家二程(程颐、程颢)之说:“仲尼,天地也;颜子,和风庆云也;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此门之名即由此而来。
孟子给人的印象,是巍峨庄严,顶天立地,堂堂正正一大丈夫也。何谓大丈夫?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越过泰山气象门,便是孟庙的第三进院落。此院东西各建有一门,名为“知言门”和“养气门”。“养气”,取自《孟子》: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具体什么是“浩然之气”,孟子认为难以说明白,但他认为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
“养浩然之气”的信仰和追求影响着孟氏子孙。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孟子第三十三代后裔,以“浩然之气”取名,可见他终生的追求从未离开孟子的教诲。孟浩然少年时就尚气节、重义气,没有哗众之心、不存媚世之态,为开元诗坛开创了新气象。
自第三进院落向北,孟庙又分为东、中、西三路院落。在第三进院落北壁,三门并列。中为“承圣门”,东为“启贤门”,西为“致敬门”。“承圣门”以北即为中路院落。
 
穿过承圣门,便能看到孟庙的主体建筑——“亚圣殿”。宏伟壮观的亚圣殿,除用于纪念孟子之外,还是一处集古代建筑、雕刻、铸造、绘画于一体的艺术博物馆。
 
门楣之下的横匾“道阐尼山”为清乾隆二十二年乾隆亲赐。
尼山为孔子出生地,人们常以此两字代指孔子。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母教一人”碑刻
离开亚圣殿,转向东路院落。该路有“启圣寝殿”,是供奉孟子母亲仉氏的殿堂。院落中有一碑,为民国时所立,上书“母教一人”。
孟母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母。孟子3岁丧父后,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数十年如一日抚养孟子长大。她教子有方,“三迁择邻”“断织教子”的佳话世代传颂。
孟子年少时,孟家原在一处墓地附近,孟子“嬉游为墓间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孟母把家迁到学校旁边,孟子嬉闹游戏中,学的是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可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小孩的成长成才尤为重要。
 
孟子读书中道而辍,正在织布的孟母挥刀割断了辛苦织就的布,并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智,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教育孟子贵在有恒,不可半途而废。孟子自此“旦夕勤学不息”,“遂成天下名儒”。
 
“仁廉公勤”官箴碑
再从东路院落走到西路院落,即从致敬门往北走。在致敬门门廊内西侧,有通极为罕见的四面碑——“仁廉公勤”官箴碑。
该碑四面刻字,每面阐述了一段箴言,分别以“仁”“廉”“公”“勤”四字为题。
这四段箴言由南宋儒学才子王迈所撰,追溯源头却是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提出。嘉定十五年(1222年),真德秀出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到任不久,他以抚民以仁、律己以廉、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即“仁廉公勤”四字为做官准则来要求自己和勉励僚属。
“仁廉公勤”思想与孟子的民贵君轻和仁政修德思想一脉相承。将官箴碑立于此处,体现着对孟子的致敬。
细细品读碑文,其中“廉箴”中的一段令人印象深刻。“惟士之廉……苟一毫之点污,为终身之玷缺。”意思就是为官者的廉洁,如果有丝毫的玷污,就会成为终身的污点和缺憾。
 
出了孟庙,往西走即是孟府。该府又称“亚圣府”,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孟府占地约 2 万余平方米,前后七进院落,保存楼、堂、阁、室 200 余间。孟府大门正中悬挂着“亚圣府”镏金竖匾。
进入大门,往前走不远,便能看到孟府第二道大门。该门也称孟府礼门,上方嵌有“礼门义路”横匾。左右两边门扇上各有一个大字,即“礼”字和“义”字。
《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在这里,孟子用了一个比喻的说法,把“礼和义”比喻为“门和路”,认为要成为君子,必须要依据仁德,遵循义理来做事。
 
穿过孟府礼门,往前走,便能看到孟府大堂。孟府大堂是孟府的主体建筑,是孟子嫡系子孙开读诏旨,接待政府官员,申饬族规家法,以及节日、寿辰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堂前檐下“七篇贻矩”的匾额十分醒目,该匾为雍正手书钦赐。
 
《孟子》一书由《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个篇章组成。后世常以“七篇”代指该书或孟子思想。“贻”有赠与的意思,“矩”是法度、规矩的意思。“七篇贻矩”说的是,孟子的仁义思想是赠与后人做人做事的规矩。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认为,规矩是确定方圆的最高标准,而圣人则是做人的最高典范。
 
 
孟府大堂前的日晷和嘉量在孟府大堂前两侧,各有一件器物,是规矩的物化象征。一件是日晷,这是我国古代早期的计时器;另一件是嘉量,是我国古代标准的度量衡。把它们立在大堂前,就是寓意要用标准的尺度和规范去衡量和约束人们的行为,让人知敬畏、知进退。
 孟府大堂西侧,有一处曲尺形的独特建筑,名为“见山堂”,这是孟氏后裔接待和宴请宾客之所。门外竖着一块玲珑的太湖石——“见山石”,其上刻有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和孔子后裔孔继涑的手书诗词。将会客之所取名“见山堂”,取意于“开门见山”,意为朋友之间要襟怀坦荡、坦诚相见。无疑,孟子后代也在不断地立着规矩。
当然,孟子的规矩之道,不仅体现在后人在孟府的陈设摆布中,更浸润在孟子的仁义思想里。
《孟子》一上来就讲了“义利之辨”,阐述了基本的价值观——先义后利,义高于利,这个价值观是贯穿整个《孟子》七篇一个重要的思想。
在《告子》篇中,孟子论述了仁义的重要性,讲到了现今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鱼和熊掌”的典故。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服务电话: 17122116789 18736096789 传真:0371-56296789 邮箱:zzmszqh@163.com
Copyright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孟子儒学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33号美盛中心10楼 1004室 豫ICP备14015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