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祠堂文化 > 商会活动
商会活动
孟氏家谱概述与各代传承情况
发布时间:2025/9/13 14:43:50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8次
 孟氏家谱的传承与命名规律
 
自孟子至孟宁的四十余代,孟氏多以单传为主。然而,自五十代起,孟氏族人开始在同辈兄弟的命名中采用同一字,以此明确代系,便于识别与记忆。这五十代至五十五代的行辈字依次为:德、祖、惟、之、思、克。但需注意的是,这一命名规则并未得到严格遵循,尤其是在元、明两代的战乱之后,孟氏族人四散,给子弟取名时难以遵循旧规。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当时,朱元璋对孔、孟后裔给予特殊优待,赐予祭田并免除徭役。自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始,孟子后裔便开始承袭世职。同时,也确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这十个新的子辈。到了明末,又新增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这十个字辈。
 
清同治四年(1865年),孟氏在修谱时又新增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这十个字辈。而到了民国初年,孟氏再次扩展了字辈,新增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经过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的核准,公开发布。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孟氏家谱历经了七十四代,至“昌”字辈,总计已达105代。在漫长的岁月里,孟氏族人按照特定的行辈字进行命名,形成了独特的命名规律。这些行辈字不仅明确了代系,也寄托了族人的期望与祝福。从第五十六代至第六十五代,行辈字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到了第六十六代至第七十五代,又增添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这十个字辈。随后,从第七十六代至第八十五代,孟氏族人再次选定: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这十个字。到了第八十六代至第九十五代,字辈又进行了扩展,新增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这八个字。最后,从第九十六代至第一百零五代,孟氏族人最终确定了: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这六个字辈。这一命名过程不仅体现了孟氏族人的智慧与传承,也展示了他们对于家族荣誉与传统的坚守。
 
孟氏行辈的演变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孟氏族谱将“胤”字改为“衍”字。这一改动体现了孟氏族谱的严谨与传承。在孟氏族谱中,行辈字的选择和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族人必须按照字辈起名,否则将无法入谱,只能作为“外孟”处理。这种严格的命名制度,不仅彰显了孟氏族人的尊卑有序,也体现了他们对家族荣誉与传统的深厚情感。
 
孟氏的起源与传承
 
孟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其得姓始祖是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因庆父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且为避讳弑君之罪,其子孙改称孟孙氏,后简化为孟氏。这支孟姓源自山东,与周文王姬姓有着深厚的渊源。此外,春秋时期的卫国也曾出现过一支孟氏,其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尽管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不同的地方,但他们都共同承载着周文王姬姓的传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孟氏家族。
 
从孟轲起,孟氏家族一直有着明确的单传脉络。从孟轲到孟观,经历了二十代,孟观即为孟轲的第二十代孙。孟观生下二子,长子嘉、次子陋,其中嘉又生下二子,即孟轲的第二十三代孙怀玉和龙符。自孟怀玉以下十代,即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恢复单传,直至浩然,他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也是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浩然有两个儿子,长子云卿、次子庭玢。云卿又生下二子简和华,但遗憾的是,孟简和孟华均无后代。因此,孟庭玢的孙子,也就是唐代大诗人孟郊之子孟常谦,被选为孟轲的第三十六代继承人。常谦生下二子遵庆和元阳,遵庆再传至孟琯,琯又生下二子方立和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三十九代孙。自第三十九代至第四十五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在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携全家避难于山东。
 
到了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孔子的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他深知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的卓越贡献,决定寻找并褒扬孟轲的后代。最终,他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并积极筹划在邹县重建孟子庙,以示尊崇。此外,孔道辅还向朝廷举荐孟轲的后代为官,使得孟轲及其后代开始受到朝廷的封赐和社会尊崇。孟宁因此被朝廷封为迪功郎、邹县主簿等职,被孟氏族人尊为“中兴祖”,标志着孟氏家族的再次兴旺发达。
 
孟子后裔自四十六代起,即中兴祖孟宁的两个儿子孟存与孟坚开始,历经九代繁衍,至五十五代“克”字辈时,已繁衍出42人。然而,仅有克仁、克诚、克昭、克威、克珏、克宽、克尹、克继、克绪、克缙、克纶这十一人支脉有传人。这十一支脉便划分为十一派,从“克”字辈传至五十六代“希”字辈,共计33人,但其中仅希文、希渊、希源等22人有传人,其余11人失传。这二十二支脉便划分为二十户。在宗法制中,以始祖的嫡长子为大宗,主持祖先祭祀,其余则为小宗。
 
《孟子世家谱》详细记载了孟氏后裔的“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的原则,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均为孟子的嫡传子孙。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仍十分重视,能够清晰地梳理世系,明确自己的位置。
 
孟轲的子孙自第五十七代起便逐渐兴旺起来。
 
孟希文,作为第五十六代传人孟克仁的长子,生下了四个儿子,其中长子名为元。元又生下一子,取名公綮。公綮有十个儿子,其中长子彦璞,又诞下二子,长子承光。承光再传七子,长子宏略,宏略之子闻玉在明朝天启年间因战事不幸身亡,那时他尚且年幼。因此,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被选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闻玺生下三个儿子,长子贞仁,贞仁又生下八个儿子,其中长子尚桂。尚桂再传九子,长子衍泰。衍泰生下七个儿子,其中长子兴铣成为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兴铣的儿子毓瀚虽无子嗣,但幸运的是,他弟弟兴錞的儿子毓纍被选为继承人。毓纍之后又传给传梿,传梿生下四个儿子,其中长子继烺。继烺生下广均,广均再传四子,其中长子昭栓。昭栓又生下四个儿子,长子宪泗。宪泗有三个儿子:庆桓、庆榕和庆棠。因庆桓和庆榕无子嗣,所以庆棠的儿子繁骥被选为孟轲的第七十四代传人。繁骥于1938年迁居台湾,并于1990年在台湾病逝,享年八十三岁。由此可知,“广”字辈是孟轲的第七十代孙,“昭”字辈为七十一代,“宪”字辈为七十二代,“庆”字辈为七十三代,以此类推。
 
此外,孟子的世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期。从黄帝到孟子的世系如下:黄帝、玄嚣、蟠极、帝喾、后稷等众多祖先,历经夏至春秋时期,直至孟子的三十四世祖皇仆。再经过数代传承,直至孟子的直系祖先周文王和周公旦,他们的后代在鲁国形成了孟氏一脉。最终,孟子成为这一脉的重要传承者,他的子孙也因此成为了孟氏家族的重要分支。
 
八世祖为孟玃,即孟僖子。七世祖为孟何忌,又称孟懿子。六世祖是孟彘,亦即孟武伯。高祖父名为孟捷,亦称孟敬子。曾祖父为孟墓,而祖父则是孟敏。父亲是孟激,字公宜,配仉氏,仉氏被封为邾国宣献夫人。在元延三年(1316年),孟子被追封为邾国公。明嘉靖九年,孟子被配享启圣祠,并被称为先贤。到了清雍正元年,他又被改祀崇圣祠。如此,从孟子这一世开始,便开启了他的家族传承。
 
始祖,孟子,即孟轲,生活在约公元前372年至约公元前289年,字子舆。他是华夏族人,出生在鲁国邹,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邹城市。作为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被誉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与孔子并肩,被尊称为“孔孟”。
 
孟子的传承在家族中绵延不绝。他的2世孙孟仲子,在北宋郑和五年(1115年)被追封为“新泰伯”。而到了3世孙孟睾,他是一位邹之处士,选择了隐居生活,但他智慧过人,容貌俊雅,且精通五经,文采斐然。
 
随着世代的更迭,孟家的子孙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展现了卓越的成就。例如,4世孙孟寓性格忠厚淳朴,善于交际,治家有道;5世孙孟舒,字子怀,在汉朝担任云中牧;6世孙孟之后虽然隐居,但他的学识却令人钦佩。
 
到了8世孙孟但,他精通易道,担任汉朝太子门大夫;而9世孙孟卿则官至汉朝淮阳太守、太傅。10世孙孟喜,字长卿,担任汉朝郎官,世代相传的儒家学识与修养在家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随着历史的演变,孟家的子孙们不断涌现出杰出的人才。他们不仅在政治、学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以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与缅怀。从孟子这一世开始,孟家的家族传承便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26世孙孟威,字能重,担任过北魏的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以及左光禄大夫等职位。
 
27世孙孟恂,字修仁,在北魏时期曾担任东州太守,并后继在北周担任太子少师、太子太傅以及车骑大将军等职务。
 
28世孙孟儒,字敬业,在北魏时期曾服务于彭城王韶典,并在北齐时期担任过中书舍人、东郡太守、广平太守等职。
 
29世孙孟景,在隋炀帝时期担任膺扬将军。
 
30世孙孟善谊,在隋朝时期担任河内通守。
 
31世孙孟诜,唐朝时历任凤阁舍人、春宫侍郎等职,后受相王召为侍读,并担任同州刺史。
 
32世孙孟大融,虽被唐玄宗屡次召见,但因种种原因并未出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33世孙孟浩然,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少时便好节义,乐于助人,擅长诗歌创作。其诗作广受赞誉,被后人誉为“诗仙”。他虽曾游历京师,并受到唐玄宗的召见,但因性格使然,并未在仕途上有所发展,而是选择了隐居鹿门山。
 
34世孙孟云卿,与杜甫善交,曾担任唐朝校书郎。他生有二子:孟简与孟华。
 
35世孙孟简,在唐朝时期历任仓部员外郎、谏仪大夫等职,后担任常州刺史、户部尚书等要职。因其无子嗣,故将孟郊之子孟常谦视为第35世孙。
 
36世孙孟常谦,唐朝时期曾担任安州刺史、侍御史等职。他生有二子:孟遵庆与孟元阳。
 
37世孙孟遵庆,虽被旨召却并未出仕。
 
38世孙孟琯,在唐元和末年虽被旨召却也未出仕。其友韩文公赞其年少有礼,学识渊博。他生有二子:孟方立与孟方迁。
 
39世孙孟方立,在唐朝时期曾担任昭义节度留守。
 
40世孙孟承诲,在后晋时期担任太府卿。
 
41世孙孟汉卿,在后周时期担任左羽林大将军。
 
42世孙孟贯与43世孙孟昶,均选择隐居不仕,致力于奉祀事务。
 
44世孙孟公济,因避契丹之乱而隐居东山,其事迹传为佳话。
 
45世孙孟宁,在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被孔道辅推荐给朝廷,拜迪功郎、邹县主簿,负责修编祖谱和奉祀事务。自此,孟氏家事复兴,孟宁被尊为中兴祖,并附祀于故里祠。他生有二子:孟存和孟坚。
 
46世孙孟存,继续主奉祀事,并生下二子:孟况和孟海。
 
47世孙孟况,在宋朝担任鱼城教谕,并主奉祀事。
 
48世孙孟彬,担任宋朝临沂县主簿,并主奉祀事,生有二子:孟澄和孟沂。
 
以此类推,世代相传,孟氏族人一直致力于奉祀事务,确保了孟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67世孙孟毓瀚,字钟北,于1750年承袭姚大宗的世职,继续主奉祀事。然而,他膝下无子,因此由孟兴铣的二弟孟兴錞的儿子孟毓纍承袭,并生下了孟传梿。
 
68世孙孟传连,字国摸,于1780年承袭世职,继续肩负奉祀之责。
 
69世孙孟继烺,字体耀,于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70世孙孟广均,字京华,不仅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更在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他不仅晋升至员外郎,还对孟庙、孟府等古建筑群的建设和修缮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支持了《重纂三迁志》和《孟子世家谱》的编纂工作。
 
71世孙孟昭铨,字伯衡,于1874年承袭世职,继续守护孟子文化。
 
72世孙孟宪泗,字法鲁,在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并育有三子:孟庆桓、孟庆榕、孟庆棠。
 
73世孙孟庆恒,字颂武,虽因早逝未能承袭世职,但他的弟弟孟庆棠在光绪20年代成功承袭,并于光绪31年正式接任。此后,在1935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称号更改为“亚圣奉祀官”,进一步彰显了这一职位的尊贵与荣耀。
 
74世孙孟繁骥,字雪生,于1939年承袭奉祀官之职。然而,他在1949年迁居台湾,并在1990年于台北病逝,这一变故对孟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损失。
 
至此,孟氏族人世代相传,一直致力于孟子文化的奉祀与传承工作。他们不仅确保了孟子文化的不断延续和发展壮大,更为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孟庙、孟府的完整面貌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与贡献。
孟子第七十五代嫡孙孟祥协,于1990年承袭“亚圣奉祀官”之职,现居台湾。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亚圣后裔依世次按辈字命名,乃祖宗所定之家法,世族所立之规矩,孟氏后人务需严格遵守。
 
孟氏历次修谱情况: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续修家谱。泰定年间(1324年),五十二代孟惟恭将“孟氏宗支图”刻于碑上,藏于孔庙。
 
明朝弘治年间(1488年),五十七代孟元详细考证了孟氏历代世系,也刻石立于孟庙。万历年间(1573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天启二年(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组织孟氏族人共同捐资续修族谱,刊印后分发各户,以便日后“认祖归宗”。
 
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孟子六十五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衍泰修编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族谱,分送族众。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继(山亠日)主持续修族谱。道光十五年(183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纂修《重纂三迁志》。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广均主持续修了《孟子子世家谱》。
 
孟氏族谱规定,续谱之时要将旧谱缴入谱馆,一旦新谱修成,旧谱即被销毁。因此,清代以前的孟氏族谱已无从寻觅,传世的仅有《道光谱》与《同治谱》两种木版刊印本。其中,《道光谱》收录了孟宁、孟润、孟衍泰在前几次主持修谱时所写的旧序,由孟继告为之作新序。全谱共六册、十四卷。《同治谱》则由孟广均作序,共六册、十五卷,内容与编排上与《道光谱》大致相同,是孟府内保存最为完备的孟氏族谱。
 
《三迁志》不仅是一部关于孟氏的族谱,更是一部详尽的地方志。其书名源自孟母三迁的典故,既承载了孟氏的历史脉络,又详细描绘了地方的风土人情。自明朝嘉靖年间由沂州道佥事、八苍溪人史鄂首次创修以来,这部志书历经了多次编修,前后共六次,每一次都由地方官吏或社会名流主持。虽然历经岁月,但如今我们仍能一窥其全貌,其中以雍正本和光绪本最为珍贵。
 
服务电话:0371-65977377 邮箱:zzmszqh@163.com
Copyright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孟子儒学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沙口路往南100米路西大孟砦村委4楼 豫ICP备14015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