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宗亲会动态
宗亲会动态
李立新||现代化呈现黄帝文化的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24/5/19 18:53:01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464次
李立新
      李立新博士,河南南阳人,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河文化》杂志副主编、河南省家谱文化研究院首席家谱专家、《河南文化蓝皮书》副主编、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会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贺姓委员会顾问、《贺氏文化》会刊顾问。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商代宗教的原始记录——甲骨文中所见祭名研究”一项。曾荣获河南省学科带头人称号。
      先后在《中国历史文物》、《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等杂志上发表了《甲骨文“贞”字新释》、《甲骨文“商”字新释》、《甲骨文“肜”字新释》等专业论文。考古学和甲骨学相结合,对甲骨文的一些常见字做了全新的考证,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主持并结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商代宗教的原始记录——甲骨文中所见祭名研究》。在服务现实方面,先后深度参与周口姓氏文化节、信阳根亲文化节、商丘华商文化节和河洛文化研讨会的学术工作。对登封许由与许氏文化、鲁山刘累与刘姓文化、商丘的商业起源地、永城的汉兴之地、获嘉的宁氏文化、鹿邑的李姓文化都有开拓性的研究,促进了地方的文化开发。连续多年参与主编《河南文化蓝皮书》,在研究和传播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根亲文化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多次参与省委省政府文化建设相关文件的起草工作和省内文化专题调研活动,对河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和实践感悟。
李立新
李立新在《社会科学报》刊文:
现代化呈现黄帝文化的当代意义
       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黄帝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使黄帝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黄帝文化弘扬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中华文明之所以拥有突出的连续性,历经五千年赓续不绝、绵延至今,就是因为黄帝文化一直处在不断时代化的进程中,在不同时代被赋予相应的时代内涵,并以共同的祖先信仰凝聚着炎黄子孙。新郑作为黄帝故里,已经成功举办18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为河南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和凝聚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和良好平台。我们要提炼黄帝文化中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挖掘黄帝文化的世界意义,大力传播黄帝文化,讲好黄帝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华文明古国傲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是唯一一个不曾中断的文明,其开端便起自黄帝。庄子说:“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世代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血脉之根、精神之魂。处于五千多年文明“起点”的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源头性标识。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这说明黄帝之名正是来源于黄河从黄土高原带来的黄土。源源不断的黄河、绵绵不尽的黄土、巍巍不动的黄帝、生生不息的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化符号。黄河和黄帝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尊崇的自然神和祖先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图腾,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正是由于黄河、黄土、黄帝、黄种人所生发的农耕文明,使中华民族形成了“敬天法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信仰,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礼记》云:“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黄河崇拜、黄帝崇拜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信仰。可以说,黄河和黄帝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一次次浴火重生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薪火相传、从未断绝的精神纽带。
      李学勤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1912年,孙中山先生撰写32字歌颂黄帝的祭文:“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其文明均被外来文明消灭而中断,唯有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而不断绝,传承有序,并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黄帝文化正是中华文明古国傲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的基石。
       黄帝文化的研究挖掘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第二个结合”后,黄帝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发展研究不够。此外,黄帝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比勘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我们需要进一步挖掘黄帝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使黄帝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黄帝文化弘扬起来。
汇聚全球华人复兴中国梦的纽带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群互动交流,逐渐形成了“华夷同祖”观念。司马迁在《史记》中,建构了一幅以黄帝为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的谱系,这一谱系是一条以黄帝为首,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殷契、周弃一脉相承的华夏圣王血统脉络,其支脉还囊括“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五胡十六国”,通过华夷同祖、夷夏互变、用夏变夷等方式,自认为“黄帝苗裔”,夯实五胡入主中原的合理性,完成了对华夏文明的主动认同和融入,实现了其政权合理性、正当性的建构。以黄帝为始祖囊括夷夏的中华谱系,是建构在当时政治一统、天下一家的基础上的,承载着增进各族群国家认同意识,提升多民族国家凝聚力、向心力的社会功用,符合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这一观念淡化、消弭了中原各族群的心理隔阂,建构了认同意识,其传承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
      在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中,黄帝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凝聚作用,中华民族正是基于对始祖黄帝的共同认同,实现了文化认同,进而达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今天全球华人都自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其文化基因溯源便可上溯于黄帝,黄帝是全球华人凝聚力向心力的纽带。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曾说过:“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虽曾经过某些变化,而始终能够维护着民族的大团结,国家的大统一。这种巨大的凝聚力,正是来源于同宗同祖,同文同根。这个历史潮流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敬天法祖”“家国同构”是中国人的传统信念和共同品质;“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为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精神理念;慎终追远、报本反始、尊祖敬宗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基本信仰。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乡情祖谊的民族,“越鸟南栖”“狐死首丘”“叶落归根”是全球华人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黄帝故里河南新郑有“三月三,拜轩辕”的风俗,逐渐形成了在全球华人中拥有广泛影响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也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出黄帝文化、姓氏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全球华人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黄帝文化正是汇聚全球华人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纽带。
      黄帝文化的宣传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功召开了18届,已成为河南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但仍局限于省级层面举办,建议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国家出面举办,办成国家祀典。通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平台的推广宣传,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广角度、全方位、多模态传播,使黄帝文化深入人心,增强全球华人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礼记·中庸》开篇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黄帝文化的精髓,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中国对世界发展面临重大问题可以提出的最好的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观。多年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主题“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已传遍世界、深入人心,和平的理念已成为黄帝文化的一个标识。近年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办公室主导的“同时、同像、同主题、同仪程”的海外黄帝拜祖活动,进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外国人也参与其中,记者采访时,就有美国人伸出大拇指用汉语说:“黄帝,和平!”黄帝文化中的和平的理念,就是我们应该向世界讲好的中国故事,传播好的中国声音,阐发好的中国精神,是黄帝精神的实质,具有世界意义。
      黄帝精神的提炼展示有待进一步完善。黄帝精神历久弥新,特别是他协和万邦的思想、和平的理念,在今天仍有现实价值和世界意义,但提炼展示还不够,还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精准表述。我们应针对黄帝精神展开深入研究,凝练其精髓,形成文化标识,向世界提供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服务电话:0371-65977377 邮箱:zzmszqh@163.com
Copyright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孟子儒学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沙口路往南100米路西大孟砦村委4楼 豫ICP备14015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