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后裔风采 >> 孟氏英模
孟氏英模
孟少辉:纵情翰墨 放逸自然
详细说明:
 

孟少辉:纵情翰墨 放逸自然

 
 孟少辉,1952年生,河南宜阳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书画协会主席,《书法导报》顾问,长城书画院顾问,河南大学兼职教授。自幼酷爱书法,参加工作几十年先后在河南省地市政法、党政部门任职;工作之余,潜心研究书法,师法“二王”、米芾、王铎、于右任等历代名家,坚持临池碑帖。书法作品多次在报刊杂志发表,并多次参加全国书法大展并获奖,多幅作品被权威机构及书画爱好者收藏。
 
 
孟少辉:纵情翰墨 放逸自然
 
  易明强/文
 
  兰出雅室
 
  中国历代书法家最被世人推崇的主要是以下五位: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序》;颜真卿,其代表作为《祭侄文稿》;米芾,其代表作为《研山帖》;赵孟頫,其代表作为《洛神赋卷》;王铎,其代表作为《拟山园帖》。对于这些名家名帖,孟少辉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都临过。
 
 
 
  书画界有句老话:画三年可出,书三年不成,说的是书法非一朝一夕可成,必须持之以恒,长期练习。孟少辉自小习书,至今数十载,已然卓立于书林,其书欹正相生,妙趣自然,自成一家。
 
  “练习书法有三个层次,即临帖、出贴、自成风格。”孟少辉先生亲手烹茶,闲话书法。
 
  孟少辉自小酷爱写字,文革时期,得以一展所长,喜欢上了抄大字报,只是因为“很喜欢那种写大字的感觉”;十几岁时,他跟人在县里、乡里写红字,见着白墙就写,也不管写的是什么内容;放假时,他就跟着老师去外面写字,除去“过瘾”,还能有额外收入,乐此不疲。
 
  “那时都是瞎写,算不上书法。”孟少辉回忆说。
 
  按孟少辉自己的说法,真正开始了解书法、读懂书法、学习书法,还是在他调入开封工作以后。
 
  开封作为华夏腹地,书法艺术有着丰厚的历史沃土,处于领率群伦的重要地位。纵观书法历史长廊,开封的书法圣手几乎遍布各个历史时期:如汉代的蔡邕、北魏的郑道昭、唐代的孙过庭、宋代的苏黄米蔡及宋徽宗赵佶等,都是享誉中外的书法大家;到元明清时期,开封也有不少大家涌现,如周亮工、李梦阳、李鹤年、李铁麟等。
 
  “现代开封也有许多非常有名的书法大家,像李逸野。”孟少辉如数家珍,“还有桑凡、王宝贵、陈国祯、武慕姚、陈玉璋、庞白虹、于安澜、李白凤等人,这些书法家各怀绝技,都是真正的名家、大家。”
 
  正是这种深厚的书法文化氛围,让一直酷爱书法却又求师无门的孟少辉如获至宝,得以攀登书法艺术殿堂。那些年每到周末,孟少辉都会参加当地书法名家的交流会。多数时候他总是筵席至家,请来高朋满座,烹茶论道,笔走龙蛇。待人散后,欣赏之余,他便开始一一临摹这些墨宝,一笔一划,荡胸开腑,领略书海意趣,乐在其中。
 
  其时,孟少辉对书法的追求如饥似渴,临摹时人墨宝已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艺术需求,耳濡目染下他便和王羲之等古人结缘。居开封9年,孟少辉临王羲之十卷名帖3遍,米芾、王铎等名家名帖不计。总之,古帖、名帖临遍,一时疯狂。
 
  “哪怕一帖只学到一个字!”孟少辉认为开卷有益,古帖既然能流传下来,必然有其可取之处。
 
  功到自然成,铁杵磨成针。靠着临帖,孟少辉无师自通,书法终有所成,登堂入室,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胸有浩气书自华
 
  在书法界有一个共识,就是一副作品不能重字,每个字都要有变化,前后不能雷同。
 
  “其实临多了,自然就有变化。”孟少辉说,“比如你看王羲之的《兰亭序》,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气脉上下贯通,一笔一划,变化多端,飘逸灵动,全文有二十多个‘之’字,却没有一个雷同,足见其书法艺术的精湛绝伦。”
 
  然而变化不是说你胡乱写,要根据“意”来变化,每个字都有出处,都要规范。
 
  “特别是草书,不是说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你写出来的字如果没有一个人认识,那就是胡写、瞎写。” 孟少辉的草书写得放纵雄浑、神采飞扬,并且每个字都有出处。
 
  说到临帖,孟少辉认为临帖最重要的不是学写字,而在于学这个字所包含的的意和神韵。所以必须长期临古帖,持之以恒,这样才能体会字中的文化。
 
  “临帖有三种阶段,即熟到生再到熟,然后融会贯通,每过一段时间,你便会发现你写的字与以前不同,写完之后拿与大家去评价指导,这样便会进步,坚持下去,就成了。”可见,坚持就是孟少辉的成功秘诀。
 
  孟少辉斋号“养心”,其实写字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养心,更能养身。多年来,孟少辉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坚持写两个小时书法,从不间断,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天不写,饭吃不香”。
 
  有时身体不舒服,他只要一拿起毛笔,立刻就有精神,写着写着,病就好了。这就难怪已过花甲之年,他依然容光焕发,身体康健!
 
  “我写字不想成名、成家,也不是想卖钱,就是喜欢写字的感觉,很美!”孟少辉先生已经不只是把写字当作爱好,而是成了一种职业,他笑说退休后就以此为业。
 
  欹正相生 妙趣自然
 
  孟少辉从学书开始,就从传统登堂,经典入室,直追魏晋。他认为,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表现了审美文化的深刻转折,其外向性、模拟性、象形性、写实性的审美倾向开始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偏于内向,重视“意巧”强调精神、讲究表意的审美趣向。
 
  “晋人的书法摆脱了经世致用的桎梏,充分展示了书法价值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孟少辉说。
 
  从孟少辉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书法取法乎上,重意韵,讲情趣,他在体味魏晋玄学的禅理意念中赢得了书法创作的心理探微,明悉了“虚静则用,故万物森然出于一境”这一中国艺术的精神境界。
 
  启功先生说:“作书勿学时人,尤勿看所学之人之笔挥洒。盖心既好之,眼复观之,于是自己一生,只能作此一名家之拾遗者。何谓拾遗,以己之所得,往往是彼所不满而欲弃之者也。或问时人之时,以何为断。答曰:生存人耳。其人既存,乃易见其书写也。”孟少辉深明此理。近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孟少辉努力寻找自己的笔墨语言。因此,他特别重视读贴、临帖、读书,以丰富自己的学养。他的书法在结构上,因势生形,熟而不俗,险而不怪,欹正相生,妙趣自然;用笔上,沉着稳重,浑厚圆润,多用中锋,字随着章法气势而变化,体现了他的审美追求,其书法逐渐从外在的形式个性转向内蕴丰厚的笔墨个性。
 
  在学书过程中,他深感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与断裂,对“二王”书法的研习使他打下了牢固的书法基础,而在文化精神上对于米芾、王铎的邂逅,才真正形成他个人书法艺术探索中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而将他对于书法理解转入博大精神的文化传统之中。
 
  “书法家既要有传统笔墨的功力,又要能代表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体现时代风貌。”对于孟少辉而言,多年的艺海泛舟,只是他在艺术探索中不断前行的一个过程。
 
  作为一个充满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书法家,孟少辉必定会在继承与创新中完成新的跨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服务电话: 17122116789 18736096789 传真:0371-56296789 邮箱:zzmszqh@163.com
Copyright 2024 ,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孟子儒学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地址:郑州市郑东新区金水东路33号美盛中心10楼 1004室 豫ICP备14015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