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后裔风采 >> 孟氏英模
孟氏英模
孟庆飞|孟子第73代孙 40年收藏各类志书2万余册
详细说明:
变老也是一种风景,即便退休,也要有专属的快乐和幸福。有这样一位老人,以收藏志书明志,不断追求其中的乐趣并融入生活中。他就是71岁的“藏书人”孟庆飞,至今已收藏了全国各类志书两万余种(册),让很多图书馆、档案馆都相形见绌,这个弥漫着书卷气息的家,也被授予全国“书香之家”称号。
珍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志书收藏中
 
孟庆飞说:志书收藏同老年人生一样稀缺宝贵,需要用生命去珍惜。 
 
志书,是指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地志或地方志。因为志书是正史,不是野史,不是演义,是最具权威的人文资料,而且博大精深视野宽广,具有研究价值、收藏价值。在书房里,孟庆飞兴致勃勃地告诉来访者: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他收藏的不仅是志书,更是历史。上到省志、市志,下至县志、乡志,甚至村志,他都感兴趣,并想方设法“据为己有”。扑在志书上,他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政府机关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孟庆飞关上书房的门,整整思考了一周,不时翻翻收藏的志书,坚定了决心:以前收藏志书,是爱好;以后收藏志书,就是追求了。 此后,孟庆飞就总在古旧书店、荒货摊、废品店转悠,访求古籍、前贤遗著。 最初淘书是在辽西所属城市,义县、锦州市、凌海市、北镇市、黑山县、葫芦岛市等,他都走过。 
 
葫芦岛市有一位卖旧书的“李老鬼”,手里有一套5册宣纸线装本的《锦西县(葫芦岛市原称)志》,是清光绪年间版本,要价5000元。孟庆飞来到摊前转来转去,钱没带够,就央求多留两天。两天后,他在出摊前半小时就来了,掏出凑的5000元,把这一套宣纸书美滋滋地搬走了。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孟庆飞退休后几乎都在为志书奔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进军。有一次,他来到浙江宁波,得知这里曾出版过《普陀洛迦山志》,经多方寻找无果,最后去了相关部门才得偿所愿。这里的工作人员很奇怪:一个东北人竟然不远数千千米专程来找一本书?当他们得知孟庆飞在致力于收藏志书后,备受感动,极力帮忙寻找。等孟庆飞拿到书后才想起来,他已经在宁波逗留了11天。 
 
2022年,孟庆飞得知河北一家倒闭企业存有一批企业志,就风尘仆仆地赶到河北。当时那家企业正准备将志书当废纸处理,听说有人要买,便提高了价格。最后,他以1万元的价格买下200余本企业志,不仅满足了自己收藏的愿望,也备足了与同行交流的用书。 
 
 
涅槃:让灵魂插上熠熠生辉的翅膀
 
随着收藏志书的渐入佳境,孟庆飞的生活习惯和志趣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转变,他戏称为“说三道四”。“说三”是: 不讲吃,食果腹即可,即使请来访书友在小饭店吃点饭,也把吃剩下的饭菜全部打包; 不讲穿,衣蔽体即可,衣服没有超过300元的;不讲排场,从来不开车。“道四”是: 古玩市场、邮票市场、旧物市场和旧书市场。 
 
俗话说,学史明志,孟庆飞说是“老年也要有志向,才会有追求的动力,才会成为一种淡泊的心态。”通过研究志书,尤其是对历朝历代兴衰存亡进行比对之后,孟庆飞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经常将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悟讲给身边的人,后来,一些学校请他去给学生讲思政课。 他就结合自身经历和研究志书所得,深入浅出地“唠家常”,把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和实践者的心路历程分享给孩子们。 
 
老伴儿经常感慨地说:“老孟退休后,还转了性子了。”孟庆飞身材高大魁梧,声音粗犷豪迈,东北大汉的底子,加上有过10年从军、多年任基层主管的经历,导致性格急、爱表态、善拍板,考虑问题有时欠考虑,曾出现过“八分熟就掀锅”的现象。 在最初任乡镇党委书记的时候,有一位中学校长由于工作不到位,受到上级批评。作为乡镇主要领导,他感到脸上过不去,批评的语气就重了些。校长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提出调离工作岗位。经过研究,镇里同意了他的要求。 没想到,校长后来记恨上了孟庆飞,两个人形同陌路。退休之后,孟庆飞翻看志书,尤其是看到帝王将相、伟人业绩之后,眼前经常出现校长不和自己说话的情形。他感到自己当年做得不是很好,应该弥补过来,至少要向校长道歉。于是,他找到校长,非常诚恳地道歉。校长的“劲儿”一时还没有扭过来,就又去了两次。两双大手终于握在一起,两颗心也贴近了,后来两个人还经常讨论一些共同感兴趣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孟庆飞说,生活中总有一些过往难以忘怀,总有一些是非令人苦恼。如果对所有事情都耿耿于怀,生活必然沉重不堪。 孟庆飞今年71岁,看上去还不到60岁的样子,在他看来,“藏书、读书,让人忘忧,书香沁人心脾,最是养人。”
 
 
滋养:坚守志书收藏和研究任重道远
 
在收藏和研究志书的路上,孟庆飞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这是一批志同道合、志趣相投者。为了更好地收藏和研究志书,孟庆飞学会使用QQ和微信,并且越来越熟练。加入了3个志书收藏的微信群,还在一个群里做了管理员。在群里,有很多专家、学者、修志、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大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彼此“传业授道解惑”,互为滋养补益。无论是在线上还是线下、见过面和没见过面的,孟庆飞都交成了推心置腹的朋友,后来他的手机号码还被戏称为“志书收藏110”。 
 
某军事院校军史教员朱楚是一位28岁的年轻学者,在微信群里和孟庆飞发展为“亦师亦友”的关系。两个人最初加成微信好友,刚开始是打字沟通,后来嫌打字跟不上思维转换,变成语音或视频聊天,一聊就是1小时以上。后来,孟庆飞告诉他: 作为有思想有担当有责任的军人,仅仅研究军史是不够的,还应该研究地方史,尤其是市、县两级的地方史。当小朱视野逐渐开阔起来的时候,孟庆飞又告诉他:每年应该拿出工资的1/10用来购买市、县两级的地方志。经过10年的积累,小朱的收藏已经很丰富,全国除西藏外的大部分县级志书基本全了。通过学习,授课的视角、知识点,和以前相比,都更上一层楼了。 
 
出生于1989年的卢林在友邻市公安局工作,业余喜欢地域文化研究,还参加了家乡的地域文化研究会。偶然的机会,通过“文友+书友”的介绍,认识了孟庆飞。 经过交谈,非要“拜师”,孟庆飞死活不依,后来两个人成了忘年交,常常因为观点不同还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卢林成为当地地域文化研究骨干,在当地日报、晚报、政协主办的文史资料发表20余篇研究成果,还担任第二主编编辑当地的历史人物书籍。 
 
孟庆飞常说:“收藏志书是爱好、是手段,发挥作用才是目的。”多年来,他收藏的志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 
 
 
有一天中午,孟庆飞正在午睡,突然门被敲开了:从丹东市来朋友了。原来,丹东市欲恢复素有“东北八景之首”美誉的锦江山公园古建筑原貌,苦于找不到相关资料。问到省里相关业务部门,省里建议: “你们找找锦州义县的孟庆飞,试试……”孟庆飞从库房中翻出收藏的相关志书,翻到第9本的时候,他们找到了相关的历史照片。 每年都有很多地方举办各种活动,为寻求翔实的资料、依据来找他。这些志书记载的史料,成了梦寐以求的珍宝。尤其是对辽西地区修史撰志、重修场馆、著书立说,做出了积极贡献。省里有一个部门要编撰“锡伯族志”,主编通过关系找到他,经过沟通交流,拿走了60余部各地的地方志。 
 
在县里,有一位姓高的小学校长,受托重修《高氏家谱》,遇到“瓶颈”:不知祖上何时分出满族和汉族两支?苦苦思索半年有余,拜会孟庆飞,找到答案,满意而归。家谱重修之后,校长将家谱和之前搜集的所有资料,郑重送给孟庆飞作为“酬礼”。他从此也被高家视为“贵宾”,每年过年杀猪都必须邀请他到席。 
 
 
收藏志书的路上,孟庆飞十分用心,有时同样的志书,他会收藏多本,就有了后来诸多以书易书的方法和同人交流的逸事。多年来,用于交流,他送出志书有4000余册,也收到了各种志书2000余册。 “1+1>2啊!”他笑呵呵地说。其实,无法估量哪一个人、哪一本志书,对社会、对他人,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作用究竟有多大,但只要去做,也就够了。 老话说得好: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收藏与研究志书,任重道远。孟庆飞如痴如醉,深入骨髓,魂牵梦萦,一生坚守。
服务电话:0371-65977377 邮箱:zzmszqh@163.com
Copyright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孟子儒学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沙口路往南100米路西大孟砦村委4楼 豫ICP备14015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