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介】
雄强健劲自芳华
文/李铎
由于年事已高、眼疾愈重,近年来我已极少为书法家作品集作序。孟世强与我缘份较深,人品艺品俱佳,又因昔日是书友,如今是同事,所以不负所托,欣然执笔。
我2001年便与孟世强相识,那时他刚至不惑之年,便已是青海省书协的主席。适逢他要出版书法集,托人捎给我看,认真观赏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的书法,以颜体为根基,宽博雄强,功底深厚,让人眼前一亮。由于对其艺术的感染,我当时为他题写了“翰逸神飞”的条幅,以表达我的赞誉之情。之后在全国书法大展上,在中国书协组织的活动中,我便会经常留意到他的作品,发现他的身影。
2008年解放军书法院成立,我任院长,孟世强是艺委会委员,每年年会时我们都会相聚相谈,也越来越熟稔起来。或许是机缘巧合,2013年孟世强调到军事博物馆任政委,成为我的同事。到任后,我们多次交流,承蒙他之尊重,愿意拜我为师,以精进书艺。工作闲暇之余,他时常拿着作品来我的创作室“请教”,这种对书法的追根溯源、精益求精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动。
孟世强为人谦和、热情,不仅有正直刚强、光明磊落的品格,也有悲天悯人、济世助人的情怀。他尊崇先人品后艺品的准则,不论是朋友、同事、书画界同仁,提起孟世强的为人无不赞赏有加。孟世强八岁便秉承父训习书,一生对书法艺术痴迷执着,乐此不疲。四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从空军,调武警,进军博,先后任师、军职领导干部。无论走到哪里,工作多忙,他从未间断过对书法的学习。
特别是他曾扎根大西北29年,部队所在地绝大多数都是在两三千米人迹罕至的高原。在无尽的寂寞和孤独中,他都是以笔墨为友,以苦为乐,他甚至把练习书法作为锻炼身体的途径,在不断的提气、换气、运气、呼气的吐纳之中,实现内外兼修。这种对待书法的真诚态度值得称道。
孟世强的书法从临习唐楷入手,对“颜体”更是厚爱有加,也是用心最专,用功最勤。他先后精临颜真卿楷书《多宝塔碑》、《颜家庙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行草《祭侄文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无以计数。
对颜真卿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曾作过深入而刻苦的研习,深得其精髓要义,其临写可达乱真的境界。经过几十年的心追手摩,孟世强的书法便自然有了颜体的气韵法度,端正劲美,气势雄厚。近年来,孟世强又将章草及平复贴的笔法揉进书法创作之中,使其作品中更有了疏朗有致、厚重稳健、流动飘逸、大气如虹之风貌,个性风格更趋于成熟。
孟世强深知从艺者“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道理。除苦学颜体精典外,他还注重从历代先贤的书法精品中汲取营养,先后临习过魏碑、汉隶、二王、米芾、欧阳询和赵孟頫等碑帖多年。孟世强学习传统,不是简单模拟,只求形似;也不是专注于一字一派,而是努力做到在立于传统的基础上,从分析思考中博采,在取长补短中练艺。此外,他也很善于向同时代的前辈、同辈书家学习,在丰富、博大的艺术百花园中寻找自己的坐标。
痴迷成大器,苦难铸辉煌。四十余年的翰墨苦功、厚重博大的黄土高原滋养、浩瀚雄浑的青藏高原锤炼和将军的情怀和胸襟,成就了他在书法艺术之路上的凤凰涅槃。孟世强集结成册的这些以楷书和行草为主的作品,是他近期之力作,已达成熟老辣之境界。楷书作品中既有蝇头小楷,又有巨幅大楷。
小楷点画精到、古雅俊秀、精致自然,既有唐人之法度,又见魏晋之风韵;大楷笔力遒劲、稳重厚实、气势如虹,既有沉雄峻逸之势,又有浑穆古拙之风。行草书已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总体特点是笔法老道、用墨精湛、形神兼备、气韵贯通、气度不凡。在用笔上,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
笔法融合篆隶的笔意,兼有章草、今草的简洁之美,笔力豪放苍劲,线条潇洒流动,具有奔驰纵横的气势,将刚与柔、方与圆、虚与实竭尽变化地交织在一起,缭绕牵丝,游刃有余,显示出极强的线条领悟和把握能力;在用墨上,酣稳饱满、枯润有序、虚实相生,展现出其笔力的刚健、力度和气慨。
在结体上,外收内放,体势茂密,圆浑朴茂、生动跌宕,有势夺千山、气吞山河之雄姿。在章法上,上下呼应,左右顾盼,时断时连,连不乱意,断不失情,浑然天成,极具错落变化之妙。
纵观这些作品,在老辣中富有新鲜活泼的生机,在疏淡中彰显质朴茂密的风神,在笔锋得意处尽显功力的炉火纯青,在圆润丰腴中透露豪迈气度。每一幅作品皆有雄浑刚健之气势,疏朗洒脱之神韵,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是我推崇的正大气象、雅俗共赏之书风。
更为称奇的是:孟世强右手写榜书、楷书、篆书、隶书,左手写行书、草书,左右开弓,各俱风流。右手写的字雄浑大气,充满阳刚之气概;左手写的字自然质朴,尽显其拙然之美。
孟世强的成功,印证了我“学书之道,惟勤与悟。勤能补拙,悟则生灵,此学书之妙途”之观点。艺无止境,相信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孟世强一定会攀上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