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后裔风采 >> 孟氏英模
孟氏英模
一路创业一路歌——记松阳县政协委员孟文化
详细说明:
 他,1970年出生于松阳县新兴乡横溪村,17岁初中毕业后干过摩托车修理,20岁在武警衢州二支队服役,23岁退伍后当了一名经济警察,次年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农技员。

他,是松阳茶产业“鼻祖”之一,是致富不忘乡亲的“好村民主任”,也是“养猪达人”。

他,一脸憨厚,随时都会露出阳光灿烂般的笑容,被朋友戏称为“弥勒佛”。作为孟子的后人,他喜欢孟子“仁”的思想,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仁者爱仁”,这个世界会更美好。

他,就是孟子第74代孙、松阳县第九届政协委员——孟文化。他的创业经历丰富,可谓是一路创业一路歌。

尽心,为了那深爱的大地,他唱起了兴茶歌

贾平凹说,故乡是我们身体和灵魂的地脉。孟文化很认同这句话,离开故乡越久,怀念之情越深,就连小时候的画面都很清晰。

1994年,孟文化选择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农技员。他参与了新兴乡茶叶大田种植推广和茶青市场建设,1996年带头组建了全县第一个农民自发成立的茶叶协会——新兴乡茶叶协会,每年至少带50余位茶农参加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培训,年发放培训资料1.5万余份,为新兴乡的茶产业快速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故乡的山水间,是孟文化释放天性的广阔天地。家,是孟文化坚强的后盾。孟文化非常感谢夫人在他创业之初给他的支持和鼓励。正是夫人的那句“我对你有信心,家里老人小孩我会照顾好的,你做你想做的事就行”,才使他在2002年下了辞职的决心,有了丢掉“铁饭碗”的勇气,创办了雪峰云尖茶厂。

恰逢庆元县开始大力发展茶产业,于是第二年,孟文化远赴庆元县龙溪乡,创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兴龙香茶厂,不断推广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并逐步建立遍布全国各地的营销网,事业风生水起。

尤其是2007年在雪峰云尖茶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雪峰云尖茶业有限公司后,孟文化重视品牌建设,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先后获得“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省示范茶厂”、“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国际粮农组织命名的“碳中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浙江省农牧结合示范基地”、“浙江名牌农产品”等称号。

在西屏街道铺门村,孟文化引进茶叶良种苗木,新建了高标准良种茶示范基地600亩,联结基地6680亩,辐射带动周边1.2万亩生态茶园建设,带动农户1600余户,产值超6100余万元,提供12个就业岗位,每年吸纳季节性临时用工1200余人次,开展茶叶与果树间作的立体高效生态种植模式的创新研究,逐步探索出一整套茶叶生产相关技术标准,为培育壮大茶叶这一区域特色支柱产业提供高新技术借鉴,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2011年,新兴乡横溪村迎来撤乡并镇的契机,面对村民的信任、领导的肯定、朋友的劝说,原本忙碌于自己事业的孟文化静下心来,深思熟虑了好些日子,最终作出了“勇挑重担”这个改变他今后3年生活的决定。

在成功当选为新一届村民主任后,孟文化把忙碌的方向从自己的事业转向了村里的事业。村民主任可不是一个好差事,花在生意上精力上就少了,而且恰逢全县开展旧村改造及宅基地复垦工作,也让他感到压力山大。“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孟子》)是孟文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直遵循的做人做事的原则。对于旧村改造,有的村民一时无法理解和接受,他就和村两委干部分别上门沟通,对于在外地工作不方便回家的村民,孟文化就跟村干部一起自费前往外地,找到村民当面做思想工作……终于,在全体村干部的努力下,全村的旧村改造工程顺利完成。

面对丘陵连绵,水库密布,茶香四溢,景色宜人的茶园,“好村民主任”孟文化动起了大木山茶园的主意,思考着如何增强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福利。兴茶为兴农,要让村民不但种茶、卖茶,还要靠着茶山过上更好的生活。于是他放下手头事业,跑镇里、跑县里,逢人就推销自己的理念,希望能把茶园打造成以茶产业为依托的"风情茶镇"。

让他欣慰的是:现在2300余亩的大木山骑行茶园,如今已成为集茶园观光、茶文化体验和运动休闲为一体的4A旅游景区,不但带动了村民致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而且成为“田园松阳”向外推荐的金名片。

尽力,为了那片绿水青山,他唱响了生态歌

“人皆可为尧舜” (《孟子·告子下》)。孟文化相信:只要有坚定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干什么事都可以成功。孟文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去做的。

走进他的雪峰云尖生态循环种养基地,最夺人眼球的便是山顶上那排整齐的“生猪别墅”,在这里,已经完全实现了现代化、零污染、规模养猪。

孟文化为什么养猪,还得从种茶说起。2011年,他在西屏街道一处海拔350米的高山上种植了350亩的有机茶,种有机茶就需要有机肥,听说猪粪是茶叶很不错的有机肥,于是,为了节约时间和成本,孟文化萌发了自己养猪的想法。于是,投入80万元,在茶山最高处建起了朝阳生猪养殖场,并用剩下的钱从江山引进50头母猪,就此踏上了养猪之路。

一年下来,生猪数量从最初的50头变成了1000头,这让初入养猪行业的孟文化喜出望外。但第二年,随着养猪场规模的扩大,许多问题也接踵而至:养猪场设施过于简陋;由于海拔有350多米,缺水严重,整个养猪场气味难闻,环境堪忧;生猪的行情一落千丈,猪肉价格下跌……

2013年底,因在养殖技术和管理上都比较欠缺,暴发病疫未及时处理,初入养猪行业的孟文化一下子减少了600多头生猪,直接经济损失达120多万元。

孟文化不仅遭受了沉重的经济损失,也受到了家人、朋友的质疑和反对。“刚开始养猪就亏本?” 孟文化不甘心。他没有放弃也没有徘徊,自己的生猪养殖知识经验匮乏,那就重新做一回学生,果断报名参加了养猪培训班,到省内外知名的养猪大企业参观学习,跑到县农业局、科技局问技术,跑到浙江农科院、南京农科院咨询。通过学习比较了解,他找到了原因:养殖方式过于陈旧,养殖场设施过于落后。

于是,2014年初,孟文化一口气投入400余万元,为他的猪宝贝们盖了现代化的“别墅”,从杭州、上海等地引进最新科技的干湿料槽等自动喂料系统、自动清粪机、固液分离机、沼气池和沼液处理利用工程,彻底解决了糟糕的猪舍环境;山上缺水,就从杭州引进了自动饮水碗;为很好地控制猪舍的温度,还添置了智能温控器。

同时,孟文化为养猪场里的所有猪都建立了“档案”,每头猪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从出生到运往屠宰场,都有详细的记录,24小时全程监控生猪的情况。孟文化还把不同种类的猪分开管理,建了2幢保育室,4幢间育肥室,2幢限位区,1幢待配区,1间医护室,6间产房……

“只要动一动手指,就能在手机或电脑上了解到每一头猪的生长情况。”“养猪达人”孟文化说。一旦猪舍指标出现问题,他的手机便会自动提示。在细心的照料和科学的管理下,猪的存活率从最初的70%提高到现在的92%。

 “现在整个养猪场实现了零排放、零污染。”“养猪达人”孟文化自豪地说。其构建的“猪—沼—茶”生态循环立体种养模式,被省农业厅列为“种养结合,生态消纳”试点,解决了养猪排泄物生物转化利用,利用沼液滴(浇)灌茶叶,就近就地消纳,不仅减少了排泄物的污染,而且茶叶长势旺盛,叶片明显增厚,茶青产量大幅提高,且沼液肥茶后基本不需要施化肥,年节省化肥成本达7.5万元。

今年,孟文化又投资3千余万元在碧湖镇九龙湿地收购了33亩土地,新创办了“猪-沼-果”绿色循环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养猪场,现已有1200头猪住进了崭新的“别墅”,预计年前将会有8000余头投放市场。

尽情,为一方生产祥和健康,他高唱战疫歌

汪洋主席曾说过:“政协没有名誉委员,只有责任委员,所有委员都要尽职尽责,用心用力。”

对于当政协委员的切身体会,孟文化总结了2点感受。

第一点:做走心委员。“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孟文化热爱政协平台,把助力发展、服务大局作为履职的“一线”工作。疫情暴发,又恰逢新茶上市,于是,他蹲点浙南茶叶市场,与本地茶农、茶行老板深入交谈,了解疫情期间市场行情和各类茶叶销售情况,疫情期间我县茶产业在科学管控下实现有序发展,这让孟文化觉得欣慰的同时,也让他觉得,完善出台一个特殊时期我县茶产业管理的应急预案十分必要。今年的两会是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特殊时刻,召开的一次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大会。在大会即席发言环节,“政协委员”孟文化戴着口罩对水环境污染的话题进行了精彩的即席发言。谈到发言感受,他说:“真实的感受是‘累、紧张并快乐着’,有压力,也有成就感。”

第二点:做一个有定力、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政协委员。疫情期间,孟文化作为政协委员志愿者,在要津路136号江滨小区卡口连续值班20余天。寒冬腊月,早上5、6点,路灯灭了,路上漆黑一片,天气冷,起床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情。但孟文化经常自告奋勇要求值早上6点的班次。

一把雨伞,一个口罩、一件红色醒目的马甲就是孟文化的全部装备。“您好”,“请问您从哪里来”,“请出示您的身份证”,“谢谢配合”,“请您注意防护”。孟文化耐心地向每一名进出小区人员询问相关信息,积极配合党员志愿者的工作。

这个卡口人流量特别大,外来租户很多,又是小区要道。经常有送煤气、送快递的,他们进不了卡口,孟文化主动帮忙接收快递,帮老人拎东西。在值班时,看见环卫工人用块破布围一下嘴巴就当口罩了,心里非常不好受,就把为猪场工人准备的口罩拿了出来,看见一个环卫工人,就送5个,一共送了200余个口罩,并向县红十字会捐款1万元。

元宵节,早上值好班后,12点,又和潘邦佐等政协委员一起开始亲手做汤圆、烧汤圆。下午5点,150份汤圆、150份发糕装好袋后,几个人分组驱车送到松阳高速出入口,古市、四都、裕溪交界卡点和新华路、要津路环卫工人聚集点。晚上7点,在从最后一站--古市卡口返回松阳的路上,孟文化的车子还抛了锚,大家都饿着肚子,天气阴冷,冻得直发抖,只好先把车子停在路边,挤在一辆车上回到松阳,又赶紧着送了三个值勤卡点,再拖着疲惫的身子各自回家吃晚饭。

孟文化说:“疫情来了,许多的共产党员、基层干部、交通执法人员、医护人员,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保护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很大贡献。值个班、捐点钱,只是我这个政协委员应尽的本分。”

丽水市劳动模范,连续10届茶叶经销大户、风云茶商,浙江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优秀工作者“万向奖”,县政协优秀委员……这些都是孟文化所取得的荣誉。但孟文化却说自己没啥理想,“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应该是我现在追求的。”

可以说孟文化在生命的不同时期,不停地转换着自己的角色,心系国事、情牵民生,唱响了奋斗的高歌。
 

服务电话:0371-65977377 邮箱:zzmszqh@163.com
Copyright 2025 ,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孟子儒学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沙口路往南100米路西大孟砦村委4楼 豫ICP备14015874号